呈現(Representation)
昨 晚深宵在電視看到一個德國Industrial Designer的故事。這位設計師雖然已經七十多歲,仍然對他已擁有卅多名員工的設計公司的事情親力親為,包括親自見客present公司的產品設計。 節目訪問了一個跟他相識很多年的客戶,這為客人盛讚他的老朋友不單是一位優秀的設計師,還是一為很好的communicator。我便跟太太說:「為甚麼 設計教育沒有任何科目教學生如何跟客人溝通,有效地sell自己的設計?」現代的設計教育,由設計理論、design thinking、creative thinking... 到軟件應用的科目(對,是「科目」,內容和質素如何則不得而知!)都涵蓋了,為甚麼單單沒有溝通技巧上的訓練?這一代的年青人,能說能畫能寫的都好像較難 找的了!Email都是forward的多,自己寫的少。ICQ嗎?說的都不下是really? yeah! oic! nope! OK, cu soon... 長一點的也說不出來了...
突然想起Camus Yu在學子的blog上說過,設計師就像相士,懂得設計之時也要有如相士的嘴巴,說服客人、教育客人。(當然,另一 種說法是好的設計不必用上人的嘴巴去闡釋,將作品和設計的觀賞/使用者的互動關係必然化,這個題目有機會再談。)
回 到校園後,也接觸到一個跟溝通和傳達意念息息相關的題目「呈現(Representation)」。Representation可以說是一個很闊的題 目,它完全影響了我們怎樣觀察和了解我們身處的世界,包括聖經!今天一切我們所能認知的東西都是通過「呈現」的過程才達到我們面前,我們才能對之有所認 識。亦是因為它的巨大影響力,我在2003年一次主日學也大膽將一點點這方面的概念放進課堂裡面。(其實要將之完滿地說明,我想要專為它開一個五六堂的課 程也未必能說完!)

各種知識、學問、或資料的呈現,都必先有其「再呈現(represent > re-present)」的動機和目的,才有其選定的立場,才有其對事實的描述手法 —— 怎樣寫才能傳達作者要傳達的信息?這便是representation所擔當的角式了。
回 到讀聖經上,怎樣應用representation來解構經文背後的動機、目的、立場和手法?可以透過分析經文的 denotation(明確表示的意思)和connotation(隱藏的含意)、可以透過觀察和比較present(出現)和 absent(沒有出現)的符類福音經文,再推敲其對經文取捨的原因等,都是有用的方法。但可惜在這裡實在不能說得太多。我們常說要研讀聖經,必須先了解 其「原意」。這個「原意」,可以是上帝啟示的原意或聖經作者的原意。前者的確很難確定,後者就唯有透過各種釋經的方法掌握。但在運用各種釋經方法的同時, 分析一下經文的呈現方式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想一想為甚麼聖經作者會將事情用這種方式呈現給當時的讀者,上帝又為甚麼將事情和真理讓聖經作者這樣寫,要呈 現給後世的讀者一幅怎樣的圖畫和教訓... 相信會幫助我們更明白聖經。
大概那位年過七十的設計前輩,也從這一代後浪身上找不到具備過人的表達和溝通能力的接班人,他才要在這把年紀還要親自將設計present和解釋給客人看... 說的、寫的、畫的,你懂得那幾樣?
Labels: 觀點
2 Comments:
「... ... 為甚麼單單沒有溝通技巧上的訓練?」
因為大部份在康港的 design 課程都是「文盲 friendly」的。如果要求入學者通通要兩文三語達標,校方不怕收生不足嗎?為了部份市民的飯碗,和青少年的設計夢,長遠目標最好都係遲?諗吧,who cares ?
Gone are the days when education institutes exist only for the sake of generating new knowledge. I hate to see today education institutes are treated like a business venture, and have to "survive" by considering every subject for its market value and popularity, research projects for its potential in commercialization...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