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17, 2006

Operacy

現在當老師的,真有點像「湊仔」,因為除了要教學生有關學科上的知識,還要教他們處世之道,例如要苦口婆心地勸他們上課不要遲到要抓緊時間做功課... 無他,都是想他們不要在校園浪費大好的青春。念大學不像念中小學(猶其是念設計的),並不是一天到晚都在課堂上聽老師授課,而是有很多時間給自己自修、創作、實驗、求證等。但往往每星期過後,你還是看不見他們的功課有多大進展時,你便會希奇他們每天在學校的時間是如何過的了。說實際點,你會擔心他們在學期末交些甚麼質素的東西給你;矛盾的是,你為他們擔心的,他們自己在這刻還未懂得擔心...

昨天寫了一封電郵給自己的學生,因為要說的頗長,長一點的英文電郵他們是沒有能耐看完的,所以破例來一封中文的,目的還不過是要苦口婆心的勸他們要抓緊時間為功課計劃得好一點吧了。在這裡節錄一部份給大家分享:

我明白大家正在為要將這學期要做的project以文字(還要用英文!)寫出來(還要是以proposal的麻煩格式!)而頭痛,所以才寄出那封電郵。或多或少大家都想迴避這項工作,這是我看得出來的。

Operacy這個字是我再次從思想訓練家Edward de Bono那裡借來的,我這裡嘗試將它翻譯成「實行」,因為它主要指到有關「做的能力或能耐(the skill of "doing")」。

談到藝術家或設計師,一般人都自然地聯想到他們是天生一些有創意的人,能造出一些創新的作品。假若我們仔細研究一件藝術品或設計成品的誕生過程,其實牽涉了「創見」、「創意」、「創造」和「創新」。(註)

從事設計或藝術的人,往往對事物能有一些新的或不同的看法,從一般人看不見的事物上發掘出新意;意思就是他們能夠從一般人意想不到的角度來看我們這個世界和其中的事物,這就是「創見(creative insight)」,畢加索和梵高的畫便是好例子了。就著這種嶄新的洞見,藝術家便想出一些新的方法來表達(reflect/express)他所看見的,設計師也想出新方法來解決一些困難(problem solving)或改善這個世界及其中的東西(design for a better world)。這就是藝術家和設計師將「創意(creativity/creative ideas)」放進他打算做的作品上,將抽象的「創見」轉化成具體的artifact。但注意,他們是如何將「創意」發揮,變成一件實實在在可供人們欣賞、反思或使用的成品呢?就是要經過「創造(create/creation)」的過程了。一件創造完成的成品,才配得人家讚賞是一件富有創意的「作品(work)」、「創作」或是一項「創新(innovation)」。

這裡我想大家多加注意的是:沒有「創造」,再好的「創見」或「創意」,都只不過是一個概念,紙上談兵,不會成為一項「創新」。是甚麼成全「創造」的呢?就是「實行(operacy)」了!所以我們想要從事藝術創作或設計,不單要學怎樣想(think),還要學怎樣實行,而thinking跟doing/action主要的分別,是後者沒有了前者的天馬行空和「想怎樣便怎樣」的自由,反而要事事回到現實,與及必須運用很多已有的做事方式,特別在與人溝通方面,更要考慮到人家能否接收到你想說甚麼。這個亦是為甚麼我們開始這個project之前,要求大家要寫proposal。給大家指引的意思,是取自現行一般人能夠明白和選擇的溝通和記錄方式,亦幫助自己清楚地說明project的背景、目的(大方向)和目標(可量度的)、表現形式(execution/deliverables)、與及layout出project如何進度和時間的運用等。這些看來繁覆的步驟,也就是幫助我們規劃「創造」的過程,藉著它將「創見」和「創意」實現出來的那樣東西,也就正是上面所講的operacy,the skill of doing。

給你一張地圖,在其中找一處目的地要求你往那裡去,是容易不過的事情,因為通往那目的地的道路都在地圖上清楚說明了。但在現實生活中大部份的事情都不像地圖般有完備的資料提供給你,就好像一副不完整的puzzle一樣,有很多missing pieces,要你想辦法figure out。要figure out便非要operacy不可了。

在今次這個project中,要將你的ideas實現出來,你無可避免地要運用operacy來解決人的問題(像我作為tutor的質詢或其他同學的批評)、來取捨、來決定優先次序、來釐清目標、來設計project進展的步驟和策略、來嘗試、來修補、來估計、來創造... 當中你會遇見很多情況需要你堅持、讓步、討價還價、辯論、求證、爭取、犧牲... 這些就是這個project的實驗性所在,這些都要你運用你的operacy,做的能耐,來過關斬將,你最後的作品才得以實現。

這個學期我負責的科目是「實驗工作坊」,
我自己的目標是希望能幫助各同學透過自己所選的課題作一些新的嘗試,
操練創意,突破自己的限制。

(圖片來自http://www.posttypography.com/alphabet

懶得去思想的人,不要奢望自己的作品會神蹟地具備上好的質素,並拿得好成績。不錯,假若你這樣也拿得好成績,除非是意外或真是神蹟吧!不然,我只會預見你眼巴巴看著時間由慢慢到快快地飛逝,落後於其他同學的進度。

註:有關「創見」、「創意」、「創造」和「創新」四個概念,其實是拜讀蕭競聰曾在某報紙刊載的一篇文章,可是已經忘記了準確的出處了。

寫著這篇電郵時,我也想著我們當基督徒的,也有一些地方頗為相似,就是那「頭大身小」的問題:我們聽過的道的確很多,只是行了出來的很多時都與之不相稱 —— 都是缺乏了operacy的問題。另外一個觀察則是主動與被動的問題:我們過於習慣將自己放在一個被動的位置(不是要取笑任何人,我自己也是這樣的),很多事情都是「煮到埋黎先算」,沒有預先想好回應放法,到頭來遭遇各種衝擊便有點「拿手唔成勢」的感覺。

我想起主耶穌十個童女的比喻(太廿五1-13)...

Labels:

4 Comments:

At 2/18/2006 09:37:00 AM, Blogger 學子 said...

能影響學生生命的 (當然是好的方面),方算是一位良師!(所以極之討厭呃飯食之流!) 在畸形的設計教育制度下,「湊?仔」實在在所難免,講真,唔駛湊的學生,都多數不會在康港走上設計之路;當下唯有啟發少部份唔駛湊又有志向的莘莘學子吧。又或者,positive ?,一手將那些「要湊的」帶大,使其獨立,這倒也可帶來滿足感呢!(湊唔大的,一係懶理,一係 ——「揍」他一頓!)

知而後行,確實重要!有時覺得,designers 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惰性!

教安! {{ : )

 
At 2/18/2006 10:21:00 AM, Blogger Camustudent said...

謝謝你的分享,文章寫得很好,相信香港冇幾多個﹙設計﹚導師會寫這麼長的一篇電郵去教化學生。

p.s:在Alphabet內,完全冇出現過CN或HK,唉~

 
At 2/20/2006 01:58:00 PM, Blogger ablogaday said...

學子,提出operacy這個課題或許就是我對「做啦主義」的一個回應吧!

Camus,個展覽係講英文字母,無CN或HK唔出奇,最驚就係如過係講中文字都無,淨係見日韓既作品就心?...

 
At 2/21/2006 01:39:00 AM, Blogger 學子 said...

咁 Operacy 正面過「做啦主義」好多!至少冇否定討論的價值!

{{ : )

 

Post a Comment

<< Home